一箭四星,闪耀海天!
(相关资料图)
9月5日,我国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于山东海阳及附近海域圆满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一)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顺利将4颗卫星送入800公里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首次开展海上发射任务并取得成功。相较于陆地发射,海上发射是一种全新模式,具有灵活性强、任务适应性好、发射经济性优等特点,可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满足各种轨道有效载荷发射需求,有效解决外界长期关注的落区安全问题。
当然,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技术要求、更大的实施难度。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国家具备进行海射的能力。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一)
2014年4月,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在发射进入太空后,火箭一级助推器成功降落在大西洋,“成功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火箭软着陆”。这一人类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也撩拨着全球媒体的神经。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迎来了民营航天的“政策破冰”。这一年,国家从政策层面明确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次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传递了对民营火箭、卫星事业的支持。
自此以后,中国民营航天异军突起,许多火箭企业、卫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不过,热潮之下技术沉淀和市场淘洗同步进行,近十年的时间也让中国民营航天历经了一个从爆火到冷静的周期。而今,随着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长光卫星、微纳星空等头部企业陆续突围、崭露头角,中国民营航天也迎来收获期。仅就2023年来说——
4月,由天兵科技研制的“天龙二号”液体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创造了全球民营液体火箭的首飞即胜纪录;
6月,中科宇航参与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此火箭采用“一箭26星”方式,刷新了中国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
7月,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成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火箭……
如果说,以往一飞冲天、逐梦苍穹的荣耀,大多是“国家队”带来的;那么现在,中国民营航天正以强势姿态向太空发起冲刺,带给国人越来越多惊喜。
(二)
常有人问,我们的“国家队”已经如此强悍,为什么还要下大气力发射民营火箭、拓展民营航天?
市场需求是最大的推动力。目前卫星被广泛地应用于通信、遥感和导航等领域。比如,“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6G网络建设亟须卫星组网;在基础设施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卫星遥感不可或缺;海陆空交通运输、精准农业、智慧城市等建设推进,卫星导航已成必备前提……
与日俱增的应用需求,对一国火箭的发射能力和发射密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有行业人士所言,“火箭是航天工程的一个核心、一个基础,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强、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可现实是,当前国内微小卫星市场蓬勃兴起,众多小卫星都想要“拼车上天”,然而“国家队”的火箭上却一位难求。
更关键的,在国际上,轨道资源向来遵循先到先得原则。眼下许多国家都在积极部署发射卫星,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占座位”。
当此之时,民营航天迎头赶上,弥补“国家队”火箭谱系中的空白并形成差异化竞争,无疑能极大提升中国航天的活力与竞争力。
(三)
客观来说,中国民营航天起步虽晚,但起点其实并不低。
对于整个中国的工业体系来讲,航天一直是我们的拳头行业之一。正如SpaceX、蓝色起源这样的公司是站在美国科技工业的阶梯上探索一样,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创新与突围,也离不开中国航天事业数十年的积累沉淀。
一方面,目前民营航天企业的研发骨干力量基本来自体制内的“技术流”,不少创业者过去还是独当一面的行业大牛,“国家队”的人才输送和项目孵化作用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研制运载火箭是一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枚火箭零部件数量有时候多达十几万个,不可能由一家公司包揽完成。民营航天企业之所以能快速研制出高精尖的火箭产品,是因为身后有一个庞大的传统航天产业链支撑。
底子不错,但“上天”没有捷径。“试错与追赶”,一直是中国民营航天的主旋律。
单看火箭制造,这是业界公认的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领域,涉及到结构设计、生产工艺、燃料注入、发射入场、脱离时机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就拿“硬核标杆”SpaceX的猎鹰火箭来说,其发射失败乃至爆炸已算不得什么新闻。
此外,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民营航天和“国家队”也存在路径上的差别。比如,相比固体燃料,蓝箭航天等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成本低、易获取、效率高的液氧甲烷等液体燃料。然而,此前关于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业界并无成功经验,意味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企业全力摸索。
(四)
“航天与生俱来的魅力,令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有一种自发的使命感。”这是民营航天创业者的心声,也是推动他们攻坚克难的精神动能。
没有特别的精神,就没有特别的业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几十年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几代中国航天人坚忍不拔、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苦难辉煌”。而随着人才的外溢流动,这样的精神也在民营航天企业的文化血脉里传承。
面对失败,他们敢于“归零”。朱雀二号遥一运载火箭发射失败后,企业虽有不甘,但立马开展“归零”核查,不到一年朱雀二号遥二箭闪耀苍穹;
面对难题,他们大胆创新。为了控制成本,“谷神星”系列火箭使用低室压、高比冲、高装填比的姿轨控动力系统,实现减重增效,提升了运载效率;
面对差距,他们耐得住寂寞。蓝箭航天的工程师们跑到山沟沟里,愣是硬着头皮把发动机试车台搞了出来,提升了发动机研制所需的保障能力……
路途总是坎坷泥泞,失败风险始终相随,但只要抱定信念坚定走下去,便是朗朗蓝天。
中国航天为什么能?答案就在这样的精神中,就在精神的传承与接续中。
(五)
科技创新“九死一生”,迎难而上的每一步,莫不需要细细呵护。
当年马斯克拿着1亿美金,也只够承受三次发射失败,如果第四次还是失败,公司就会直接破产。由此来看我们的民营航天企业,对它们多些耐心,给它们更多支持,也是创新突围的关键。
从现实来看,这些年,各地对相关行业的支持不小。以北京为例,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荣华南路为经、地盛街为纬,圈出的一片区域,被称为中国的“火箭一条街”,聚集着180家星箭网络关联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北京亦庄针对航天企业直接补贴超过3000万元,人才引进、人才评定、工作居住证、公共租赁住房、科创基金投资等政策大范围惠及航天企业。比如,就在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的两个月前,北京亦庄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首个项目即投向蓝箭航天。
有经济学者这样形容民营经济,“要是遇到春风,就会漫山遍野,蓬勃发展起来。”春潮涌动、机遇在前,战略明晰、政策实惠,民营航天企业又有着市场化程度高、决策高效、激励有力、反应灵敏、触角广泛等优势,找准定位、坚韧生长,苦练内功、乘势而上,定能创造更多惊喜。
(六)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回望来路,我们成绩斐然;对标国际,我们仍有差距。
还是那句话:人类在浩瀚宇宙面前或许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一定是伟大的。
砥砺精神、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在中国民营航天面前展开的,必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
(评论员 晁星)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