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原创 或倒亏4600万?印度要对比亚迪税务动手,中企该清醒过来了

时间:2023-08-03 15:17:18       来源:搜狐网科技

文/王新喜

此前,比亚迪被爆投资10亿美元在印度合资建厂,被印度以“国家安全”理由拒绝后,如今又陷入税务风波。据凤凰网以及财经杂志援引路透社报道,印度税务机构印度税务情报局(DRI)质疑比亚迪在印度组装和销售的汽车进口零部件税额过低,正对比亚迪进行持续的税务调查。

路透社称,印度根据汽车价值对电动汽车整车征收70%或100%的进口税,对在本地组装成电动汽车的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15%或35%的进口税。不过,较低的进口税率只适用于进口电池组或电机等零部件,不适用于安装在车辆底盘的零部件。因此,比亚迪为相关零部件少缴了 890万美元(6400万人民币)税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可以说,这一出又是印度熟悉的配方,网友早看清了,但很多企业并没看清,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资企业该清醒过来了。

又一次解释权在印度的税务大坑

尽管比亚迪近期在印度的10亿美元建厂计划遭拒。但事实上,比亚迪入局印度市场迄今已有 15年历史。

据《汽车行业关注》报道,从 2007 年起比亚迪开始布局印度市场并建立分公司。据统计,至今为止,比亚迪已在印度市场投资超 2 亿美金,其中,比亚迪在印度设有一家工厂,主要用于生产比亚迪 e6。

2022 年 2 月,比亚迪首批 30 辆 e6 在印度交付,该车售价 296 万卢比(约合人民币 25 万元)。据印度政府登记数据显示,比亚迪自 2022 年在印度销售以来已累计售出约 1950 辆新车。

按照每辆车25万元来计算,比亚迪这一年半在印度售价总和约为4.87亿人民币。根据早前业内数据统计,比亚迪2022年,卖一辆车大概是赚9000元。

若按照这个单车利润来算,1960辆车的净利润就是1764万左右,印度割去6400万,这意味着比亚迪在印度干了一年半,被印度一次性收割之后,可能倒亏4600多万。当然,这个数据是按照比亚迪单车利润计算,可能并不准确,但这笔补缴之后,比亚迪在印度的利润大概率是留不下了。

从印度对比亚迪税务动手的理由来看,其实又是解释权在印度的一次“税务大坑”。

早在2019年,根据印度中央消费税务局和海关的通知,电动汽车可拆卸套件的进口关税税率降低到10%。这些套件包括组装电动汽车所需要的零件套件,用于组装带有可拆卸电池组、电机、制动系统等电动汽车。如果这些设备已经在套件中完成了预组装,那么关税仍将维持在15%左右,后来又变更到15%~35%。

在目前,印度对比亚迪的这笔税务审查的是在本地组装成电动汽车的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15%或35%的进口税。

而印度这次审查比亚迪认为,15%~35%这种较低的进口税率只适用于进口电池组或电机等零部件,不适用于安装在车辆底盘的零部件。

从过去印度的关税税率规定来看,它字面上针对的零部件只是说明了是电动汽车所需要的零件套件,并没有说清楚哪些零部件没有包括在内的,貌似也没有从字面排除底盘这种零部件。

底盘零部件也是车辆零件套件的一种,但如今印度拿出零部件的类别来做文章,更多是印度早就预埋好的一次“法律解释权在印度”的大坑。

而这种大坑,简直是防不胜防,因为即便不是底盘零部件,印度还可以以较低的进口税率不适用于传动零件、制动零件、转向零件、电器仪表零件、汽车灯具等为由罚款,这谁能躲的过?

事实上,比亚迪遭遇的进口税率问题只是印度非常复杂的税收体系的一个侧面,印度要从税收上揪出问题易如反掌。

比如在印度所有跨国公司都要缴纳的商品和服务税。在这里,印度进一步区分了地区内、地区外两种经营收入来源,分别缴纳不同的“商品和服务税”。很多企业为了合理避税,都会将某些跨地区的交易拆分成地区内的常规贸易。

而印度为了创收,有自己的解释权,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厂商之外,包括福特、通用、沃达丰、沃尔玛、诺基亚、凯恩能源、美花旗银行、三星、IBM、亚马逊、微软、谷歌等过去大量跨国巨头都没有躲过印度因税务理由而进行巨额罚款的重要原因。

印度这种税务大棒,本质是滥用法律解释权,这种无规则做法正在引发外资的恐慌性情绪。

据印度《铸币报》、The wire网站报道,印度2023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FDI)正在下降。具体数据上,2022-23财年,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为710亿美元,相较2021-22财年下降了16.3%。这也是印度外商投资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已有2783家外资企业退出印度市场。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印度仅仅迎来了一家新的外资企业。

从比亚迪以及小米OV等厂商近期又被印度指控逃税的遭遇来看,印度依然还是那个印度,并没有本质改变。

中企投资印度最大的问题,没有从地缘政治角度思考问题

目前来看,印度已用的烂熟的套路,还在不断的复制到中国企业身上。因为来钱快,成本低,企业缺乏应对之法。

印度对付中企的手段大体上分为两种,要么直接拒绝你来印度,要么等你来印度重资产布局成型之后,再找时机收割。比如过去针对小米OV等公司开过的天价税务罚单,近日印度发出指控,声称这些公司在过去6年一共逃了900亿卢比的税,并且定下目标要全部追回。

外媒其实也看出了印度对中企的百般针对,前段时间,英国《金融时报》采访了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国务部长拉吉夫·钱德拉塞卡尔,询问印度为何对来自中国的投资为何不持开放态度。印度这位高官罔顾事实,表示欢迎外商投资印度,印方对与中国企业合作持开放态度。

那么多企业在印度被收割,狼狈退出,但很多中国企业似乎放不下印度的人口红利,他们最大的问题是,认为自己是那个例外,没有从地缘政治角度去思考问题。

首先是印度政府于2020年4月修改了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要求来自与印度陆地接壤国家的投资必须获得政府批准,针对中企已经非常明显。印度《铸币报》6月报道称,自此以后,印度共收到435份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或收购申请,目前仅有不到1/4获得批准。

其次,印度拉拢特斯拉排斥比亚迪的背后,原因或并不简单。在今年6月,莫迪访美,莫迪先后见了拜登,马斯克,达利欧等人,后者承诺在印度投资,美国要扶持印度制造削弱中国制造的地位,意图也颇为明显。

因此,美国拉拢印度,这决定了全球舆论环境也会包容印度的胡来,尤其是如果印度针对中国企业,甚至有可能获得背后支持方的某种默许。

加之在印度的法律解释权在他手里,而且不同邦的法律也可以随时变更。这决定了你赚多少钱,吐多少出来,决定权在印度手里。

是时候清醒过来了

事实上,比亚迪不久前在印度的10亿美元投资计划,是防着印度的,比亚迪提供技术,印度合资公司出资金这种方案,被印度拒绝了,意味着印度对比亚迪的防备心理是看的明白的。

中企去印度投资归根结底是为了赚钱,但是如果利润拿不拿的走并不掌握在你手里,你去布局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知道,中国企业“卷”是骨子里的,从汽车行业看,特斯拉即将布局印度,中企的焦虑在于,若不去早点卡位,市场就被特斯拉拿走了。

但事实上,如果过于焦虑而缺乏战略定力,对印度市场环境以及风险缺乏清晰的思考与应对,那么这种焦虑更可能推着你做出错误的决策。因为印度市场并非一个开放、法制健全的市场,这意味着并不能仅仅在商言商,要考虑更多的地缘政治因素。

新能源车企常常喜欢将自己比作汽车行业的智能手机,但是智能手机增长的红利期,华为与苹果都没有去印度吃红利,但两者在智能手机红利期都是王者。

早前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表示,印度此时打压比亚迪,拒绝比亚迪在印度建厂,其实就是给特斯拉纳“投名状”。

如果从这个逻辑来看,如今印度再以税务问题审查比亚迪,针对性很明显,中国企业不应跟着印度别有用心的套路走。

对于印度的套路,中企见过不少,也遭遇过不少,今天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要学会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市场布局,而不是依然眼里只有人口红利,印度不是猎物,而是顶尖的猎手。在今天,企业赚钱不容易,未来的市场环境也面临不确定性,赚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去补贴给印度发展产业,最终落得被收割的结局。

印度下套的能力,以国产企业的表现与智慧,其实避不开的,这可能是考验比亚迪在内的车企投资印度的最大难题。从目前印度挥舞镰刀的频率来看,中资企业是时候清醒过来了。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作者微信公众号:智能新连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