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越来越像人类。人类不愿意干被视为低端的蓝领,AI也不愿意干;人类想干创意类工作,AI更想干。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张明扬
【资料图】
1939年5月10日,19岁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开始动笔他的第一篇机器人故事:《小机》。三年后(1942年),“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就横空出世。
1982年,阿西莫夫略感失望地发现,现实世界虽然创造出的那些工业机器人,不如他小说中那些机器人一样聪明,“甚至不具人形”。
但他还是像先知一样预测:
它们演变得极其迅速,逐步变得越来越能干与多才多艺。谁知道再过四十年,它们会达到什么水准?
四十年过去了,阿西莫夫如果还活着,恐怕又要失望了。
01
近几十年来,从科幻文学、从科幻电影,从未来学大师们那里,我们接收到的一个信息是:机器人会迭代人类的蓝领工作,将人类从繁琐、劳累、“低端”和危险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在《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终结者》《X战警》《机器人总动员》《银翼杀手》中,机器人虽然对人类有这样那样的威胁,但“他们”至少已经有了人形,可以胜任一切体力工作。
阿西莫夫与其他人类如此“规划”AI与机器人的进化路径,是基于一种非常清晰的自我认知:人类对自己的体力不自信,地球上无数的生灵可以完爆人类的力量、耐力、爆发力;但却又对自己的智力极其自信,所谓“人是万物之灵”。
那么,我们对AI与机器人的期许,自然也就更多是体力化与蓝领化了,或者说,工具人。
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机器人的体力,越强越好;而所谓的智力(AI),够用就好,或者说,是应该完全服务于“机器人接收人类指令,完成人类指令”这个目的。
阿西莫夫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有一件事我们可以确定:机器人正在改变这个世界,它将朝我们无法清楚预见的方向推进。
站在这个角度,至少在当下,AI完全是朝着与人类的意志相反的方向狂飙突进。
▲电影《星球大战》剧照(图/豆瓣)
2023年3月15日凌晨,当ChatGPT—4横空出世,仿佛第一次打破了人类特别是文科知识分子对AI的“蓝领化”惯性预期。当然,这个趋势很早就有,但这次是如此清晰地走在你我的身边。
于是,我们在公共舆论中看到了无数的类似焦虑。归根到底,我们无法接受这样一种“背叛”:说好的人形机器人呢,说好的替代人类体力活呢?怎么AI反倒来替代人类的智力活动了。
在人类设想的美丽新世界秩序中,机器人承担着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体力劳动,像农民一样默默耕耘,像《摩登时代》中的工人一样在流水线上,像超级马里奥一样的水电工人不知疲倦,像服务员一样在餐馆端菜洗盘子……而人类则专注于各类智力密集型的创意性工作,画画、写小说、聊哲学、写程序……
而呼啸而至的现实科技新秩序是:ChatGPT准备干一切人类可以干的创意活,在智力劳动上碾压人类,至少在画画这个明显属于“人类禁脔”的创意行业中,ChatGPT已经在驱逐人类。
反倒是寄托着人类无数期待的人形机器人,这些年的进步似乎是裹足不前。当然不是真的没有进步,而是被ChatGPT此类AI的一日千里映照得相形见绌。
2019年前后,波士顿动力也就是发出了几个机器人翻跟斗的视频,一时间就被视作机器人研发史上的重大突破;2022年10月,似乎无所不能的马斯克带着一个叫“擎天柱”的机器人高调亮相,有一个环节甚至是被人类抬上舞台的……
▲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发布会(图/网络)
如果看到此情此景,阿西莫夫可能有些无地自容了,这机器人连路都走得蹒跚,还能干啥?
当然,科技企业自然也在不断炒作机器人的进展。但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是什么?富士康工厂里的机械臂,只在新闻稿上出现却在真实世界中没影子的“无人机送货”。
我们平日看到最多的机器人,就是在酒店中那些智障的送餐机器人吧,用它时甚至有点驱使童工的感觉,连我六岁的女儿看了两次之后,都无比嫌弃地说:“这机器人太傻了,比书上的差远了。”
02
ChatGPT—4出现之后,身边很多朋友都半带自嘲地说:以后大不了去送外卖,开网约车。
我们已经下意识地觉得,在未来的经济世界中,AI负责创意与智力劳动,而人类负责干体力活负责打杂。
如果单是百无一用的文科生这么觉得也就罢了,很多程序员也产生了类似的危机感,口头禅也是“开滴滴”。
但我们似乎忘了,在当年那些未来学家的设想中,开出租车,送外卖的本来应该是机器人啊。
图/网络
这世界颠倒过来了。
当AI穿上孔乙己的长衫,人类似乎就只能被迫脱下长衫了。
在前不久那次规模浩大的“孔乙己长衫”讨论中,很多中国年轻人郁闷地发现,可以提供给自己的白领工作正日益萎缩,而那些高呼缺人的蓝领工作自己却不想干。
还有那个自称是“南周资深记者”的211硕士毕业生,他也一度找不到心仪的白领工作,只能送外卖。
白领工作供给不足,而蓝领岗位过剩,这其中自然主要是中国经济自身痼疾的原因,但即使放眼全球,我们也可以看到,就在这半年中,全球头部科技公司裁掉了几十万人。
有一个段子是,当你向ChatGPT询问如何修理破裂的水管时,得到的回答是:“最好联系有执照的管道工,他们可以帮你修理。”
这背后的隐喻是,AI现阶段无法(不愿)取代蓝领工作,但出出主意这种“创意工作”,他驾轻就熟。
03
在中国的语境内,社会正高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我曾听过很多朋友满不在乎地说:“不要担心未来没有劳动力照顾我们,有机器人在。”
但至少在目前,甚至是可预见的未来,我们都指望不上机器人做家政服务。
在就业市场,一个正真实发生的趋势是,将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将会被迫脱下长衫,接受蓝领工作。至于那些高薪白领创意类工作,转型遇阻的中国经济本就无法提供太多,甚至很多存量白领工作都会被AI取代。
经济大环境加技术,你一个都反抗不了。
AI一旦穿上孔乙己的长衫,就再也不愿脱下。而中国白领,特别是文科的学生呢,就只能穿着工作服开滴滴送外卖,下工厂修水电。
必须说,AI正越来越像人类。人类不愿意干视为低端的蓝领,AI也不愿意干;人类想干创意类工作,AI更想干。
这是不是AI正具备人类思考力的一个表征?或许可以拍个科幻电影,AI故意“主动”迟滞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躲避“工具人”的角色;而配合人类加快ChatGPT这一类的智力端创意端发展,做一个真正的“人类”。
▲小米CyberOne人形仿生机器人(图/网络)
这让人想起,日本在六七十年代曾提出一个“雁形模式”的亚太分工体系:日本人干创意类与高科技类工作,东南亚干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力气活。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日本人设想得很好,但其他亚洲人也想干高科技工作,也想做“雁头”,这是人性,秩序就逐步破产了。
或许,ChatGPT—4的出现,也标志着“人类干白领——机器人干蓝领”的人机分工体系之破产。
如何破局,谁知道。破局之前,中国人继续脱下长衫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