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中强教授团队联合美英等国科研机构,用生态计算模拟技术,对2.52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模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海洋生物在本次生态大危机中遭受了“两幕”式灭绝的打击,第一幕中生物多样性突然全面崩溃,但生态系统在面对极端环境生态大危机时表现出惊人的抗灾恢复能力,直到6万年后,生态系统才彻底坍塌。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资料图片)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前、后海洋生物多样性崩溃、食物网简化和生态系统坍塌过程景观复原图。创作设计:陈中强、黄元耕;绘画:姜雅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传媒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徐莉副教授)
生物多样性降低这一趋势多久之后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呢?2.52亿年前的这次生物大灭绝对地球生物演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对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哪些启示?
温水煮青蛙?生物多样性竟是这样崩溃的
前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一时期,地球生态十分恶劣,极端环境事件频繁发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中强教授介绍道,据科学家探测发现,西伯利亚地区目前至少有直径达1000公里的玄武岩火山沉积物,而这仅仅是该地区玄武岩火山沉积物的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二埋在地底。
由此,科学家们推测这一时期火山喷发产生的岩浆体积最大可达750万立方公里。而像这样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一方面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破坏臭氧层,导致海洋温度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火山喷发出的有害气体遇到降雨后会形成酸雨,导致海水酸化。
陈中强进一步解释道,生物多样性崩溃其实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首先,这一时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剧增,海水温度不断上升,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次,海水温度上升、海洋环境恶化进一步导致氧气含量降低,全球气温急剧上升。最终,陆地和海洋都处于高温缺氧的状态,生物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生物多样性自然而言全面崩溃。
尘归尘,土归土,六万年要靠“它”来数
地质历史时期往往以百万年为计数单位,而本次生物大灭绝的两幕式间隔却只有短短六万年。陈中强介绍,伴随着近二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往往会通过矿物中的同位素检测其所处地质历史时期。而生物大灭绝这一时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产生了大量火山灰,这些火山灰中富含大量性质稳定的矿物质。陈中强团队正是通过分别检测两幕式打击时沉积矿物质中同位素的衰变周期,从而确定了两幕式打击之间仅有六万年的时差。
尽管从地质历史时期上看,六万年只是“弹指一瞬”。但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出发,生物多样性全面崩溃之后生态系统还能苟延残喘,直到六万年之后才会彻底崩溃。
陈中强解释,这是因为生物多样性的全面崩溃只是导致物种数量的锐减,但是并没有导致生态系统的关键节点彻底崩溃。这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全面崩溃只是意味着生态环境中的物种数量发生变化,支撑整个生态环境运转的“框架”并没有停转,直到环境中的“关键节点”完全消失,生态系统才彻底崩溃。
打不死的小强!它在海洋里撑起了一片天
早期研究认为,生物大灭绝之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温逐渐下降,大气氧含量不断上升,地球通过自我调节重新塑造生态系统。但陈中强强调,根据近期研究发现,生物大灭绝后五百万年内生态环境依旧非常恶劣,不具备生物生存的条件。
在这五百万年里,尽管绝大部分生物无法生存,仍旧会有一些像蠕虫一样生命力强的生物能够生存下来。这些生物自身只需极少氧气便能生存,它们在海洋里的活动能够制造更多的氧气,不断改善恶劣的海洋环境。等到更多的生物出现以后,这些生物便成为“后来者”的食物,由此食物链慢慢重建,生存环境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经过漫长的时间又回到大灭绝之前的状态。
陈中强总结,生态系统的重建本质上是生物主动改变环境的结果。正是有蠕虫这类主动牺牲自我的生物,才能够托举起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重生。
2030年生态大厦会不会轰然倒塌?
现阶段的大量研究表明,生物大灭绝并非未来,而是已经到来。根据陈中强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由于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大气碳循环已经长期处于异常状态。截止到2030年,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仍旧持续增加,单位时间内碳同位素的变化值便会达到2.5亿年前这次大灭绝发生时单位时间内碳同位素的变化值。这就意味着,目前地球生态系统和大灭绝时期的生态系统有着类似之处。如果二氧化碳排放仍旧处于加速状态,生态系统可能也会更加迅速地崩溃。
陈中强认为,对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大灭绝的研究其实是为了借古鉴今,让人们意识到目前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从而促使全球人类行动起来,保护地球。
监制:郭静
记者:鹤佳 杨扬
编辑:潘雨薇 马千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