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图像显示:地震后的土耳其出现了两条直通地球内部的巨大口子,其中一条的长度达到了300公里。
一般来说,强震会撼动地壳,地壳通常会出现一些裂缝,但300公里这样的长度却异常罕见,那么如此大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地震是从古至今就有的自然灾难
早在四千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3世纪的尧舜时代,《竹书纪年》中就记载了发生于公元前1831年和1767年的山东河南等地的地震,那时人们对地震的认识普遍基于原始传说,从神话中演变而来。
【资料图】
民间流传着地底有一条大鳖鱼驮着大地,驮久了鳖鱼就得翻翻身,于是鳖鱼抖动起来,大地也就开始颤动。
到了17世纪,人们对地震的原因仍然一无所知,日本部分书籍认为这可能和鲇鱼有关,传说大鲇鱼常年卧伏于地底,承载着日本的国土,当国人做了什么事惹怒鲇鱼时,鲇鱼就会发怒,东东尾巴和鳍就造成了大地震。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基于现实分析地震的成因。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地震波在传播到地下50千米时,时速会突然发生明显的变化,纵波的速度从每秒7.0千米增加到每秒8.1千米左右,横波的速度从每秒4.2千米增加到每秒4.4千米。
他认为,在地球50千米处可能存在着一个间断面,1912年,美国学者古登堡在地下2885米处再次发现了同样的情况,随后,两人发现的界面分别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的结构以此分割为三个部分,从内到外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
在两人取得进展的同时,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也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数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统一的大陆,其余的地方都是海洋后来在不断的漂移下,才形成了如今的七大洲八大洋。
到了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整理了以往的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结合对地球结构的认识,最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该理论认为,我们的大陆由100-150km厚的岩石圈构成,主要可以分为七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分界线一般为海沟或褶皱山脉,不过这些板块却并不老实,它们并不是固定不动的,它们的有时会互相远离,有时又会互相靠近,其中板块边缘是最活跃的地带,同时也是地震高发地带。
绝大部分的地震都源于板块运动,那么它到底为什么会移动呢?
上面我们说过,地球可以分为三层结构,其中地核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因此越向内进发,受到的温度和压力就会越来越高,因此不同的圈层,物质形态也各不相同。
位于地壳的岩石圈在向内部过渡时,受高温高压影响会变成熔融状态,形成软流层,这里的地幔物质相比岩石圈来说,它受到的热量更大了,同时熔融态也让它的密度减小了,从而体积膨胀,产生了向上的热流。
上升的地幔物质遇到地壳底部的固态物质会向四周分流,但有时上升的过于剧烈,就会直接向两边推开原来的岩石板块,冷却后形成新的地壳。
新的地壳在生长,原来的板块边缘就会受到挤压和碰撞,释放的能量传导到地面上,就是一次剧烈的强震,数据显示全球有85%的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因此是软流的热对流造成了板块运动,随后板块运动又造成了巨大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