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沿,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有着许多外国人羡慕不来的地方,比如网络支付。在这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一群科学家呕心沥血的奉献,李爱珍就是其中之一。
提起她的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她的半导体研究成果早就遍及了生活中各个领域,每天用的手机、电脑、汽车,哪怕是有些国防设施也要用到半导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令人不解的是,李爱珍几次申中科院院士都没有成功,晚年却成为了美国院士。李爱珍落选中科院院士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契机成为了美国院士?这一切,还得从李爱珍的出生说起。
李爱珍的求学生活
1936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红军结束了长征顺利会师北上,西安事变促使国共两党一致对外。也是在这一年,福建一个农村内李爱珍出生了。
这个年代的人民两极分化极其严重,有人挥霍无度,有人卖身葬父,也有人备受压迫。李爱珍的父母是外国华侨归国,不仅见过世面,而且颇具学识。幸亏李爱珍的父母有一些积蓄,才能让女儿在乱世中可以安心上学。
李爱珍的父母时时告诫女儿不要当卖国贼,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所以李爱珍从小的梦想就是为好好学习建设国家。在学习上李爱珍的父母给了她全部的支持,没有像其他人家的父母一样早早就将女儿嫁了出去。
李爱珍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栽培,在那个大多数人都不识字的年代里,18岁的李爱珍考入了复旦大学化学系。越是学习就越发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李爱珍也就更加努力学习为国家做一份贡献。
可即便是理论知识已经学习得不错了,实验环节还是出现了问题,西方国家故意把持精密仪器,尤其是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更是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分子束外延实验室是研究半导体的最关键的一环,可凭借中国当时的技术还无能为力,半导体技术因此止步不前。李爱珍并没有因此放弃,一边寻找人才组成自己的研究团队,一边更加疯狂地学习相关知识。
在李爱珍已经四十几岁时,一个机遇摆在了她的面前——去美国留学。
打破西方的封锁
1980年,中国打算派一批留学生到美国学习先进技术,但名额有限不可能所有人都去。在李爱珍是否符合公派留学的条件上,领导们产生了分歧。
有人认为李爱珍的父母都是华侨,对外国并不陌生,而且李爱珍也在十年浩劫中受到了波及,很有可能看到美国的繁荣就不回来了,损失了一个人才。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李爱珍从工作中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十分突出,比较适合这次的留学。
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四十几岁的李爱珍成为了名单上的一员,来到了美国学习。虽然是公派留学,可美国并没有提供相关的技术和师资对李爱珍等人进行培养,反倒是将核心资料故意保留起来。
当美国众人看到李爱珍这位中年女人后,放松了警惕,认为她年纪大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于是放心地让她自己学习、实验。李爱珍抓住了机会自学研究半导体知识,连分子束外延实验室的构造都了解的一清二楚。
在国内众人担心李爱珍不会回国时,李爱珍带着先进的知识回到了祖国,都没来得及休息就开始建造实验室,还将实验室进行改造。在自己设计的实验室中,李爱珍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成为了中国半导体的领军人物。
在2007年,因为美国院士的消息李爱珍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四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成为中科院院士是中国每一位科学家的梦想,这不仅是一种地位,更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肯定,李爱珍也不例外。
2007年,网络上爆出李爱珍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大家为中国有如此厉害的科学家骄傲时,有网友爆出之前李爱珍四次申请中科院院士失败。
这一消息远比李爱珍成为美国院士更令人震惊,大部分人都为李爱珍鸣不平,自己国家的科学院没进去却被美国抢着要,难道是有什么猫腻吗?当然不是,这一切都源于两国的制度不同。
中科院院士是推荐制,而且和年龄有关,65岁就是一个分界线。65岁之前可以由两个院士作为推荐人,还要准备一系列材料。到了65岁以上就需要6个推荐人。
李爱珍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过多的私生活,第一次申请的时候连两名推荐人都找不全。接下来几次申请虽然找齐了推荐人,却因为年纪太大被拒绝了。
而美国爱科科学院则不同,由一名推荐人推荐,通过大家选举决定是否成为院士,更重要的是这个科学院是一个民间组织,不是一个国家级别的机构。李爱珍根本不知道是谁推荐的自己,稀里糊涂就成了美国院士。
在面对是否会移民美国的问题时,李爱珍十分坚定地说了这样一番令人动容的话语——我自己就是中国人,为中国做贡献,也十分感谢国家培养了自己。
总结: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许多像李爱珍这样的家庭条件优越的人原本可以更轻松地过完一生。却纷纷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难的道路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前辈的奉献,这才是我们需要记住的英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